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,有仲春时节开始的说法。到了惊蛰节气之后,气温回升,雨水增多,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。
“冷惊蛰,暖春分” 这句农谚,相信不少朋友都听过,和其相反的农谚则是“暖惊蛰,冷春分”,所表达的意思很好理解。
如果当年到了惊蛰节气,天气温度相对还比较冷的话,那么到了后续春分节气,相对就会更加暖和一些。
相反,如果当年到了惊蛰节气,天气温度相对比较暖和的话,那么到了后续春分节气,温度相对就会冷一些。
那么有朋友会问了,惊蛰节气到底是冷一些好?还是暖一些好呢?今年惊蛰有何预兆?
本篇内容,小帮手就详细和大家说说这些问题,看完后就明白了。
从字面来看,“冷惊蛰” 指的是在惊蛰节气期间,天气往往较为寒冷,甚至可能出现气温骤降、倒春寒等现象。
惊蛰一般在每年公历 3 月 5 - 7 日,正常年份下,此时大地应逐渐回暖,但实际情况却反常,气温较低。
“暖春分” 则表示到了春分节气,通常会迎来温暖宜人的天气。春分在每年公历 3 月 20 - 22 日,此时昼夜平分,气温显著回升。
从气候学角度分析,惊蛰时节,太阳直射点虽逐渐北移,但冬季风仍有较强势力,我国部分地区尚未完全摆脱冬季的寒冷,北方冷空气不时南下,与逐渐增强的暖湿气流交汇,出现偏冷。
而到了春分,暖湿气流进一步增强,势力逐渐超过冷空气,使得气温稳步上升,天气转暖。
从农业种植的角度分析,如果当年到了惊蛰节气时,天气还比较冷,会严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。
以冬小麦为例,此时冬小麦正处于返青期,对温度较为敏感。低温会抑制麦苗的生长速度,使其根系发育不良,分蘖减少,进而影响后期的产量。
对于春播作物,如棉花、玉米等,低温会推迟播种时间,因为种子在低温土壤中发芽缓慢,且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,降低出苗率。
另外,惊蛰较冷的话,虽不利于部分害虫的繁殖,但也可能导致一些耐寒性害虫的蛰伏期延长。
比如,小麦田蚜虫等害虫可能因低温而延迟孵化和活动,一旦气温回升,它们可能集中爆发,对农作物造成更大危害。同时,低温高湿的环境容易引发农作物的病害,如小麦的纹枯病、油菜的菌核病等。
如果当惊蛰期间天气偏暖时,农作物生长进程会明显加快。还是以冬小麦举例,冬小麦返青早,生长旺盛,能够更早地进入拔节期,为后期的抽穗、灌浆争取更多时间。
而对于春播作物来说,也可以提前播种,充分利用春季的光热资源,延长生育期,提高产量。
不过,相对过于暖和的惊蛰天气,也会加重田间病虫害的危害,比如蚜虫、红蜘蛛、地老虎等害虫,虫卵孵化时间提前,幼虫活动期也相应提前。
上面农谚提到,“暖惊蛰,冷春分”,如果到了春分节气时,当地温度较低,影响还是蛮大的。
尤其是对于处于春播期的南方地区来说,低温阴雨天气往往会影响春播进度,造成早稻烂秧、棉花烂种等情况。比如,早稻秧苗在低温环境下,根系生长缓慢,叶片发黄,甚至会出现烂秧现象。
对于北方地区来说,春分时节气温已经比较高,如果冷空气连续入侵,可能会造成倒春寒现象,出现春冻、冰冻等现象,严重时会导致小麦死苗。
而对于果树的影响也不小,春分期间,不少果树如苹果、梨树等进入花期,需要昆虫授粉来完成繁殖过程。寒冷天气会使昆虫活动减少,影响授粉效果,导致果树坐果率降低。同时,低温还可能使花粉活力下降,无法正常受精,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。
春分天气遇到比较好的晴朗天气,温度相对较高,此时,农作物光合作用增强,生长速度加快。
比如,小麦进入拔节期后,在这样的环境下,茎秆粗壮,叶片宽厚,有利于后期的灌浆和高产。春播作物的幼苗也能茁壮成长,为丰收打下良好基础。
对于东北和内蒙等部分地区来说,春分暖会加快土壤解冻的时间,土壤湿度适宜,便于农民进行耕地、施肥、浇水等农事操作。
看到这,大概可以总结出一个结论,“冷惊蛰,暖春分”和“暖惊蛰,冷春分”,两者之间,从不同的角度分析,这2种情况都不是最佳的答案,或者说不是农户们看到的结果。
比如,惊蛰节气时天气寒冷,影响小麦的正常返青。如果到了春分节气时过于寒冷,那么出现“倒春寒”的几率就大增,不仅影响冬小麦抽穗孕穗,还影响春播作物的苗期生长。
所以,到了惊蛰节气时,不希望看到天气冷,也不希望看到天气暖,只要保持往年正常的温度就行。过低或过高,从农作物生长的角度来说,或多或少都有影响。
今年3月5日就是惊蛰节气了,查看天气预报,我们这里出现了降温,本来是3-19度的天气,降到了-1-8度的天气。
BBIN宝盈问问大家,看看天气预报,你们那里当天什么温度呢?
留言框-